韩国文化申遗是怎么回事韩国究竟是不是剽窃

 

韩国一次又一次被爆出抄袭中国文化,从“中国结”变成“韩国结”,从中国的端午节到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从四川自贡的彩灯到韩国的“燃灯会”,相似度太高,加上韩国江陵端午祭以及佛教庆典活动“燃灯会”的成功申遗,引发了国内外人士的巨大争议,国人不得不开始担忧自家文化若是再不宣传,早晚都要被韩国给偷去。

中韩文化的相融性与差异性

韩国与中国的文化历来便有相融性,无论是语言,还是服饰,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包括一些习俗语的用法,比如中国的“对牛弹琴”和韩国的“对牛念经”,实际上都是表示一个意思,只是把弹琴的说法换成了念经。一些韩语的发音和汉字发音很像,连意思也很接近,是因为在朝鲜世宗大王年发明创造朝鲜文字之前,朝鲜一直使用汉字,而在世宗大王发明朝鲜文字时,也大量借鉴了中国汉字。

在明朝时,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明朝李成桂刚统一朝鲜后,上书请求明太祖朱元璋赐国名,朱元璋以“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服饰上也借鉴了明朝的服饰,而在韩剧里出现的韩服,与汉服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是以汉服为基础改造而来。朝鲜重要史书《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就有记载“春秋又请改其章服,以从中华制”。那个时候的朝鲜,以明朝为尊,每年都会进贡,在继承王位上,也需要得到明朝皇帝的册封。在年前,朝鲜和韩国其实是一个国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列强对于朝鲜的瓜分,导致朝鲜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北朝鲜即为今日的朝鲜,而南朝鲜则演变成了韩国。

韩国的文化受到中国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性。曾有一段时间,对于韩国的“大木匠”项目申遗成功,网上盛传韩国剽窃中国文化,然而也有学者出来证明,经过对比中国的木质工艺同韩国的存在一定的差异,韩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的不同的手法,有了自己的独特色彩,是韩国自己的手艺,与中国的不相同,在这个层面,韩国申遗并不属于剽窃。

韩国的“大木匠”项目是针对其两处重要古建石窟庵和佛国寺、昌德宫为代表的修缮和营造技艺,属于特定建筑下的工艺,而中国的榫卯技术涵盖范围很广,且中国早在年就将榫卯技术成功申遗。所以对于韩国“大木匠”项目引发一系列的争议,实在是没有必要。

相类似的还有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虽说同中国的端午节有共同之处,但是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主要以祭祀、演戏、游艺为主,而中国的端午节主要是划龙舟、吃粽子、插艾蒿、菖蒲、纪念屈原,两个节日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起源也不一样。因而,若是用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这一件事去批评韩国抄袭中国文化,现有的证据无法支撑这一观点。文化的相融性导致名字上有类似性,这也无可厚非。

韩国对于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重视度远高于中国,在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而中国则是在年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整晚了韩国四年,在年9月,该申请得到了批准,这才让中国端午节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韩国的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让文化更加繁荣,也使得工艺技术得到了发展。任何事情,都要分两面去看待,在面对争议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既要能保护自身的文化不被掠夺,还要能保持君子风度,有正确的是非观,不能妄加猜测,随意下结论,造成不良的影响。

尽管韩国有些申遗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剽窃中国文化;但是韩国在另外一些文化上的确是侵犯了中国的文化,而且是信誓旦旦地声称是本国文化,拒绝承认历史上记载,就算有学者拿出铁证,也会置之不理,一味地宣传该文化是韩国专有,在真相面前,显得过于无理取闹。

反剽窃:用历史证据捍卫中国文化

口说无凭,任何事情都要讲究证据,只有拿出证据才能对韩国进行最有力的反击。韩国口口声声称是本国文化的泡菜,其实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了泡菜的做法。《诗经》里有记载:“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诗句中的“庐”和“瓜”指蔬菜,而“剥”和“菹”就是腌制成泡菜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我国人们已经开始腌制泡菜了。韩国硬要说中国泡菜是抄袭了韩国的文化,有些太勉为其难。况且我国被称为“中国泡菜之乡”四川眉山泡菜历史已有三千年,在国内尤其出名,声誉极高,每年十一月都会举办国际泡菜节。韩国将泡菜视为本国仅有文化,在我国人看来,视野过于狭隘可笑了。

韩国泡菜的起源,其实来自于中国。在《商书说明》一书中有记载“欲作和羹,尔惟盐梅”,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做饭吃,却发现家里只有用盐腌制过的蔬菜了。因而说明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泡菜的雏形。商代被灭之后,商朝宗室贵族箕子逃亡至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侯国”,制作泡菜的技术也被带到了朝鲜半岛。

随着网络的发展,韩剧逐渐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韩剧,并被韩剧里面的文化所影响,而韩国也利用影视传播,灌输泡菜是韩国的专属这一观念,因此导致一提到泡菜,就会想到韩国。影视的影响远远要大于生活中信息的传播,韩剧里经常有腌制泡菜的场景,比如韩版的流星花园中李敏镐所扮演的道明寺在女主金丝草家中腌制泡菜的经典场景,让看剧者印象深刻,从而潜意识里会将泡菜印上韩国的标签。

不仅仅是韩剧,在综艺中,韩国也擅长将这些文化印上自己国家的标签,甚至显露出优越感,在韩国的一档综艺里,几个韩国人来到上海,在一家中国的一家川菜馆里,刻意带上了韩国的泡菜,苏子叶还有牛肉酱、辣椒酱,在尝完川菜后,便开始对川菜进行贬低,露出各种嫌弃的表情,使用夸张的动作来表达对川菜的不满意,在对中国的食物进行批评后,又拿出自带的泡菜,开始一个劲地夸赞,很明显的拉踩,以此来标榜韩国泡菜。这样的行为在中国人看来,就像是小丑在演戏。但是韩国却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抹黑中国菜,宣扬韩国小吃的目的。

年12月8日,据韩联社报道,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向百度百科抗议,表明“泡菜”词条中“韩国泡菜源于中国”的表述属于“错误信息”,要求纠正。而百度百科在调查研究之后,为了避免争议,在“泡菜”的词条中,删除了“韩国泡菜源于中国”,另外添加了新的词条“韩国泡菜”。而在今年一月份,李子柒所发布的腌制泡菜的视频,引来了韩国网友的恶评,有恶意诋毁中国的,有要求视频下架的,还有诬陷中国抄写韩国文化的。在我们看来,这些行为简直是无理取闹,而那些韩国网友拿出来的证据,都不足以反驳我们实实在在的古书上记载的数据。

不仅仅是中国的泡菜遭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连中国明朝的服饰,也被诬陷为是抄袭韩国的韩服。在年11月,一位中国插画师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发布了一张中国明朝男子的画像,这张画像一出,韩国人又坐不住了,开始对插画师进行声讨,辱骂攻击,称其抄袭韩国文化。这件事发生后,中国网友发动反驳,在推特上附上史籍资料,告诉韩国人,这就是中国明朝的汉服,而不是韩服,他们韩国的韩服,其实起源于明朝的服饰,明朝时流传下来的画像也可以为中国的服饰正名。

韩国:从偷手艺到申遗

中国的一位苏绣传承者,韩国人曾在她那里买过苏绣,还邀请她去韩国表演绣苏绣,结果她发现传单上却明确写着韩国刺绣,这让她很是愤怒,拒绝了邀请。这种明目张胆的剽窃行为令人不齿。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油纸伞传人闻士善的身上。曾有韩国人来闻士善的店里购买全套手工制伞的设备,闻士善发现不对劲,担心韩国人将设备买回去后,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不敢将制伞的设备卖给韩国人,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对的。

不仅是苏绣、油纸伞,笙管也被韩国人觊觎过。曾有韩国人到曲艺世家的传人吴彤姐弟那里购买笙管,还让吴彤姐弟教他们吹奏,后来吴彤姐弟发现这些韩国人竟然想用笙管申遗。吴彤姐弟在得知韩国人的这种想法后,觉得非常可笑,但他们也意识到,必须保护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被外国人拿了去。于是吴彤姐弟便对吴氏笙管制作技艺启动了申遗程序,在年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还不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吴氏笙管制作技艺。

韩国人通过拜师学艺,学会了手艺,便将祖师爷给抛弃了,直接将手艺宣称是自家的文化,反倒对祖师爷的手艺进行打压,称祖师爷的手艺是抄袭。颠倒是非黑白,就好像这世界上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都可以被打造成韩国的。这样的逻辑,在任何一个人看来都是荒谬可笑的。

我们中国文化深厚,有足够的证据去对抗韩国的质疑。只是中国在申遗方面,没有韩国这么积极,在文化的宣传方面,也没有韩国全面,渗透到各个圈内,导致很多国内外的人士,都不知道这些起源的文化来自中国,从而听信了韩国的片面之言,导致文化的流失,对我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尽管说非物质文化申遗的目的在于工艺的传承,而是不是获得工艺品的专有权,但是对于工艺的所属权也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定。工艺的剽窃更难以辩驳,若不早早行动,让韩国有机可乘,到时候,所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被韩国翻版,又变成了韩国的。

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互不侵犯,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一切否认历史和背离真相的理论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无论如何,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都需要加强宣传,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类似的抄袭事件发展,也能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文

潇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onsterbycn.com/zwcf/13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